拼多多一個季度16億研發費用的背后,藏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真相觀點

從1億人都在拼到3億都在拼,再到現在的將近7億人都在拼,拼多多的廣告語恐怕是更新頻次最快一個了。
從1億人都在拼到3億都在拼,再到現在的將近7億人都在拼,拼多多的廣告語恐怕是更新頻次最快一個了。
最近拼多多發布二季度財報,截至今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活躍用戶已經高達6.832億,逼近7億大關。而在整整一年之前,這個數字是4.8億。想不到一年時間,拼多多就又多了2億新用戶。
然而在拼多多的財報中,比起用戶、GMV增長等高光數據,一項“不起眼”的數據很引人注目——今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研發費用進一步攀升至16.62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7%。
如果按照研發費用占收入的比重來看,拼多多為13.6%,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大家可能奇怪,拼多多不就是做電商的嗎?又不是搞什么高科技產品,比如開發芯片、造智能汽車,為什么有這么高研發費用。
據業內人士透露,拼多多的研發費用不是用在技術設備,而是主要用于人才、算法、系統等“無形資產”,目的在于推動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舉個例子來說吧,你在拼多多上是不是有這種體會:心里想買什么水果,正好就有推薦;什么水果剛上市,也正好有推薦;或者某某地方特產一種水果,從前不知道,但剛成熟就立馬給你推薦過來了。
這背后就是技術的力量。拼多多在農業有一套“天網”和一套“地網”系統,“天網”就是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對覆蓋產區包括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對農產品供需實現精準對接。所以說拼多多會這么“聰明”。
談到“天網”,那么“地網”是什么呢?“地網”可以通俗理解為農產區的開拓,帶動年輕人返鄉創業,幫助當地農民變成農商、新農人,幫助偏遠地區形成新型合作社。這里面一個突出例子是“多多農園”,在云南的大山深處拼多多把專家、技術、加工企業引進去,不光是收購農貨,還幫助農民科學種植、二次加工,讓農民再也不是處于農業價值鏈最底端。
看到這里,你或許明白了,為啥拼多多上總有那么多便宜的好農貨?因為拼多多真正做到了“產地化經營”。別的平臺的農貨,可能還是傳統模式,由城市的商家去農村收購,再統一銷售,但拼多多是由農村直接對接,而且拼多多不斷開拓農產區,好貨源源不斷。
只能說拼多多看得很長遠,它不僅僅是銷售的“終點”,更成為了一個好貨的“起點”,這樣的拼多多就是我們最期待的。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