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勁波押錯籌碼 58到家困于58觀點
“要再造一個58”“”每年上億的投入,投入沒有上限”“希望把58所有的利潤都砸到58到家”.
“要再造一個58”“”每年上億的投入,投入沒有上限”“希望把58所有的利潤都砸到58到家”.....58上市之后,58到家一度被雄心勃勃的姚勁波視為未來的重要籌碼,不過,如今58同城自顧不暇,依附于58同城的58到家似乎卻陷入了一個連年虧損、模式與口碑均備受質疑的死胡同。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由于疫情削弱客戶需求,58到家已推遲在美首次公開募股計劃。該公司去年底開始的IPO前融資也尚未完成,公司上一輪私募融資是在2015年進行的,當時從阿里巴巴、KKR&Co、平安集團等投資者那里獲得了3億美元。。此次IPO原預計在今年上半年進行,尋求至多20億美元估值。
58同城自顧不暇
58到家可謂起于風口。
從2014年開始,58同城為了追逐020風口,推出“58到家”。58到家借助58同城的流量和資本優勢有著美好的開局。但是如今,這家帶著光環出生、一度被姚勁波寄予厚望的公司已經連虧六年,并且模式備受質疑。
據58同城財報顯示:58到家18年實現營收9.50億元人民幣(1.38億美元),同比增長96.2%,;毛利為4.98億元人民幣(7262.5千萬美元),同比增長62.7%。公司18年凈虧損14.23億元人民幣(2.07億美元),虧損擴大99.8%。
58到家之所以虧損的那么多,主因在高額的銷售費用和人工成本。2018年,58到家的銷售費達到11.26億元,比全年總營收還高出不少。人工成本也超5.11億元人民幣,是全年總營收的一半還多。
高成本的支出,這意味著58到家短期內扭虧無望,這讓58同城遭到沽空機構GMT的“狙擊”。
2019年3月6日,沽空機構GMT Research發布報告,對58同城的利潤增速及溢價市盈率提出質疑。4月,GMT再發布沽空報告:由于58到家的賬面價值已降為零,58同城停止記錄了58到家的大部分損失,GMT認為,若算上58到家的虧損,58同城在2018財年的真正利潤應該是下降36%,而不是其年報中披露的55%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58到家一直以來都是背靠58同城,為其提供流量和資本支撐。不過,目前的58同城似乎有點自顧不暇。
6月15日,58同城發布公告稱,已經簽署私有化協議,將以87億美元(約合61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完成回購。
由華平投資、Genera Atlantic、鷗翎投資和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組成的買方財團,將以股權和債務融資結合的形式為這次私有化交易提供資金,整個交易過程最快將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據悉,58同城的股價也在2018年5月創下了89.9美元的新高。不過2018年下半年開始,營收增速銳減,58同城的股價也一路下跌,截止到本次私有化公告發布前,其股價僅為49.9美元,市值近乎腰斬。而58同城的會員收入降低至1%。有分析稱,58到家的增長將會受到很大不利影響。
模式之困:問題出在哪?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58到家不但延遲了赴美IPO計劃,而且其家政業務規模僅為原來的20%。對于融資進程的推遲和業務量大幅萎縮,58到家CEO陳小華將其歸結于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其實新冠肺炎影響著中國企業的方方面面,但對58到家來說,新冠肺炎只是其衰落的加速器,并非根源。
實際上,在成立的6年間,58到家一直在燒錢,從未盈利。2018年,58到家虧損額14.23億元,同比擴大99.8%;而在2019年,58到家財務數據未單獨披露,而是于58同城財務數據合并,有媒體猜測,2019年58到家虧損嚴重,作為集團明星業務,其財務數據不得不合并到集團業務中。
作為一個提供美甲、月嫂、家政等生活服務的平臺,58到家產品定位和盈利能力完全不成比例,令人資本和輿論費解。其實與其他人互聯網巨頭的大把燒錢、需要培育市場不同,58到家瞄準的是老百姓周邊日常生活需求,如家政清潔服務、裝修查詢、代駕、駕照考試、月嫂、求職招聘、房屋租賃、門窗開鎖等剛性需求。
生活上的麻煩總會有,需求實實在在是剛需。是58到家做得不好嗎?也不是,相關數據顯示,58到家覆蓋400多個城市,為其提供50大品類、1000種以上的生活服務,目前其平臺注冊的勞動者共有250萬人。服務供給端沒有問題,58到家也具有足夠強的市場供給能力,不存在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筆者認為,它的問題在C端,流量、流量、流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目前今日頭條、美團、騰訊等國內互聯網基本已經處于流量觸頂期,即平臺幾乎囊括了所有目標客戶,在盲目燒錢的基礎上,一味用戶增長沒有實際意義,因此大家都在做服務,如學支付寶和微信,各大APP都在+金融、+生活服務、+電商等,為的就是把用戶全都留下來。
與這些巨頭不同,58同城還是處于吸引用戶階段。曾經58同城通過并購,拿下了國內互聯網巨頭生活服務類的第一,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58同城付費用戶從52.9萬增至130.6萬,營收增速達到169.8%,是當時國內互聯網的頂級巨頭,所以58同城可以輕易將流量、客戶導向58到家。
兩大致命弱點
筆者認為,58到家的增長模式出現兩個錯誤,一是58到家過于依賴58同城的流量,一旦集團流量衰落,58到家的流量將會大減,而此后由于業務過于分散,沒有業務中心,楊冪代言的那個“神奇”的網站漸漸從老百姓的腦子里淡出,而幾乎斷絕了58到家最主要的獲客來源。
也就是說一直以來58到家背靠的都是圍繞58同城所構建起來的流量“生態池”,而隨著58同城本身都在持續面臨營收及毛利率增速放緩、流量危機、行業地位危機等,58到家在今后想要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績就更難了。
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消失,58到家既有的流量空間已經到頂,而之后它如果還想取得更的增速,那么勢必就要花費巨大的成本去獲客,這種情形下58到家又能撐多久呢?
第二個錯誤是留不住用戶。雖然58到家的產品、服務是日常生活類,是剛需,但是像開鎖、月嫂、裝修等,都是一次性的低頻消費,所以在第一輪獲客后,用戶消費完就走,沒有留下的必要。留不下用戶,導致58到家不得不花費大量的費用重新獲客,從58到家的財務數據中可以看到,2018年,58到家銷售費用為11.26億元,而其全年的營收額才為9.5億元。每年花費在獲客上的費用超過營收,這也就造成了58同城15億的凈虧損。
而在同時,競爭對手在生活服務領域更加垂直專業,如京東到家主攻生鮮配送、河貍家主做上門美甲、e家潔與家政公司合作,主要做上門保潔……而與58同城犯的毛病一樣,業務領域過于廣泛、分散,導致58到家在消費者心中沒有辨識度,什么都能做,需要的時候想不起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58到家的用戶體驗也在遭受考驗,網上對其投訴非常多,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58到家的投訴就有660條。問題主要集中在,不按合同進行服務、強制收費、不退保證金等方面。
58到家原本有一首好牌,比如主攻居家剛性需求,覆蓋城市主要用戶,后端服務供給能力也不錯,但58到家深厚的服務能力積累,卻因C端流量的衰落、競爭對手的圍攻而不斷墜落,58到家做不到厚積薄發。
起于58,立于58,困于58,如今的58到家需要思考,假如資本失去耐心,如何挽回口碑,如何擺脫燒錢換流量的模式,如何快速壯大自我、回血自救?這才是當務之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