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科技企業如何實現“華為式”反擊?柏睿數據給出答案觀點

近日,一則美國商務部發布的公告引發全網關注,根據該公告,美國將允許美國企業可在5G標準制定方面與華為合作。
近日,一則美國商務部發布的公告引發全網關注,根據該公告,美國將允許美國企業可在5G標準制定方面與華為合作。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5G商用繞不開華為相關技術專利,如果美國想要在5G領域不落后于中國和歐洲,全面打壓華為也會影響美國5G技術商業進程。此外,該業內人士同樣指出,美國政府此舉不意味著全面解除對華為的封鎖。
對于國內科技企業而言,美國政府打壓的壓力始終存在,作為高科技產業的全球領導者,美國以自身的產業優勢始終牢牢掌握著國際科技產業話語權,即便國內如華為中興等企業崛起,也始終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
美國針對華為、中興再出手就是例證。
美國時間6月30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當正式裁定,將中國華為和中興通訊列為“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禁止電信運營商使用政府資金向這兩家中企進行采購。
不僅5G領域,在大數據領域,這樣的針對和封鎖仍然存在。今年6月4日開幕的SC32工作組會議上,中國主導制定的《SQL9075 2018 流數據庫》國際標準面臨與5G同樣的遭遇。
從5g技術標準的制定之爭,到今年6月4日中美數據庫標準之爭,中美之間關鍵領域的博弈仍在持續。
數據庫標準之爭的背后:技術實力才是“硬道理”
5G、云計算、AI、大數據等關鍵技術領域,是中美博弈的重點。6月4日,美國商務部將云從科技北京云計算中心、深網視等AI、云計算領域企業、機構列入“實體清單”。
在大數據領域,今年4月,一位美國專家提出撤銷由中方提出的《SQL9075 2018 流數據庫》標準。據悉,如果在6月4日開幕的SC32工作組會議上,擁有表決權的9個機構中,有5個同意,該標準將事實上被取消。
據悉,擁有表決權的機構分別來自中國、加拿大、荷蘭、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據悉,該標準2018年由國際標準委組織確定,中國主導、美國、德國等國際標準參與共同推進,國內柏睿數據等企業深度參與。換言之,美方專家全然不顧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提出撤銷動議,意在搶奪標準制定主導權。
數據庫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未來在大數據領域的話語權。而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算法、算力、數據、5G技術缺一不可,相對應的行業則是AI、半導體芯片、大數據以及華為主導的5G通訊。
實際上,大數據行業的重要性不亞于半導體行業的重要性。但不同是,在大數據領域,國產廠商與國外處在同一起跑線,在技術實力上已與美方廠商處于同一水平,因此誰掌握了標準制定的主導權,誰就能夠擁有更多話語權。
《樞紐》里所說:歷史學就是未來學。不難窺得的一個事實是,數據庫標準之爭是5G技術標準之爭的“翻版”,也是美方“技術強盜思維”在大數據領域的延續。美國正在以“技術強盜”思維把手伸向下一個“華為、中興”。
但是,如此野蠻的“技術強盜思維”能夠奏效嗎?恐怕未必。
技術實力才是科技發展的“硬道理”。實際上,隱藏在美國“技術強盜”思維背后的,更多的則是面對國內數據庫廠商崛起的“技術焦慮”。
如今,經過線上經濟繁榮增長后,國內數字經濟全面崛起,新基建浪潮下云計算、AI、大數據等關鍵技術正在深入落地,在大數據領域,以阿里云、柏睿數據等為代表的數據庫廠商,正在加速構建數字經濟的“地基”是“新基建”中構建數據基礎設施。
以柏睿數據為例,在數據庫核心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及產業融合應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基于自主研發的全內存分布式數據庫、流數據庫、數據庫內人工智能庫等核心產品,打造 RDP大數據時分析平臺,進一步促進國內大數據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資本市場對于柏睿數據的表現也給予行動上的肯定,據悉,2018年柏睿數據營收過億,利潤破千萬,同年柏睿獲得了國科嘉和、東方馳富、盛世泰諾、信中利等投資機構的B+輪融資,2019年,企業營收近2億元,利潤達幾千萬。目前,柏睿已經獲得C輪融資,并正在籌備科創板上市。
換言之,國內的數據庫廠商不僅有著一流的技術實力,也同樣有一流的把技術轉化為商業成果的能力,而后者,則是促進整個大數據領域正向快速發展的根本所在。
繼5G技術標準之爭之后,國際數據庫標準制定再起波瀾,從側面反映出在AI、大數據等新技術領域國內企業的崛起,以柏睿數據為代表的一批新技術企業的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在新技術領域,國產廠商的聲音將會愈發洪亮,成為引導世界技術發展趨勢的重要力量。
大數據“均衡博弈論”:“技術資本”決定最終話語權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曾經如此形容數據對人們經濟活動帶來的改變:“我們的行為、位置,甚至身體生理數據等每一點變化都成為了可被記錄和分析的數據。以此為基礎,“反饋經濟”(feedback economy)等新經濟、新商業模式也正在開始形成。”
基于AI、大數據、云計算的新商業形態是未來的機遇,而柏睿數據等高科技企業則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引擎。
以柏睿數據的零售行業大數據應用為例,以RapidsHadoop實現商品進銷售存數據、市場應用數據、其他業務數據存儲,對商品市場營銷、需求預測計劃、鋪貨配貨、庫存優化、SKU管理等環節,提供大數據決策依據,捕捉市場動態變化,形成以數據為觸達的“反饋經濟”商業形態。
不僅是零售領域,這樣的變革正在政務、教育、工業等多個領域逐步推進,在大數據的應用上,國產數據庫廠商已然走在了國際前列。
但是,國內大數據行業的崛起,有機遇也有挑戰。此次中美“數據庫標準之爭”就是一個縮影。隨著關鍵領域企業技術實力的崛起,也面臨著科技領域的“修昔底德陷阱”。
實際上,打壓、制裁是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一貫策略。這種策略實際上是“納什均衡博弈”的產物。
一個博弈過程中,無論對方的策略選擇如何,當事人一方都會選擇某個確定的策略,則該策略被稱作支配性策略。如果兩個博弈的當事人的策略組合分別構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這個組合就被定義為納什均衡。
打壓、制裁是技術強盜思維下美方的支配性策略,而以“技術資本”換得技術話語權則是中國企業的支配性策略。從最近美國商務部對華為態度的微妙變化可以窺得,這樣的策略是有效的。
“強扭的瓜不甜”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如果強扭的瓜是苦的,吃瓜人也就再也沒有動力去扭那顆瓜了。
因此,只要技術實力過硬,積累足夠的“技術資本”將技術實力逐漸轉化為技術影響力,便有望跨越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國內新技術領域,(比如大數據領域)完成“技術資本”積累之后,下一步就是取得領域話語權,因此,如何將技術實力轉化為技術影響力是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
對此,以阿里、柏睿數據等企業的動作來看,國內一些技術實力過硬的企業已經在逐步實現這一點,比如,阿里在開源項目持續投入,希望打造自主知識產權的開源生態,柏睿等大數據企業參與國際大數據行業相關標準制定等。
結語
長遠來看,“霸權主義思維”主導下的美國正在不斷透支國際社會的信任,數據庫標準之爭某種角度也是美方國際公信力的一次透支,以政治手段左右技術發展的美國影響力終究會日薄西山。對于國內科技企業來說,如何在這場博弈中以長期主義哲學去面對未來的挑戰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