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龍的成“龍”路觀點

因此衛龍要考慮因為食品健康的問題,衛龍品牌,但是控制消費需求可能不在于消費者本身。
在國外,能代表中國的品牌有很多,比如瓷器、絲綢,在古今歷時上都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像是底蘊,更是文化;再比如茅臺、老干媽,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辛勞結晶,像是情懷,也是大氣。
如今,作為國民“回憶錄”中不可或缺的衛龍,登上了美國奢侈食品榜單,被譽為老干媽之后又一國民品牌,附帶著衛龍的形象,在國人眼中也隨之升高,而衛龍離“讓世界人人愛上中國味”的品牌使命也越來越近。
2020年合作伙伴大會上,衛龍董事長劉衛平曾表示,衛龍2018年收入人民幣35億元,2019年比2018年增長了43%,達到了49.09億元,而劉衛平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將2020年衛龍營收目標定位72億元。
這時我們回過頭才發現,原來小小的5毛錢一包的衛龍辣條,現在也成了年營收幾十億,甚至將要上市的品牌了。
衛龍的成立,起于災難,成于情懷。
在劉衛平還未創建衛龍之前,他就跟著母親學做醬干,當時因為洪災,原材料供應難,價格猛漲,所以醬干作坊的三位老師傅用面筋替代豆干,誤打誤撞成了辣條的雛形。
高中畢業后的劉衛平不曾甘于在工廠做工,而是到了當時的食品行業重鎮。當時,雙匯、旺旺、正大等都在漯河,劉衛平決定在漯河將辣條做大。而極具商業頭腦的劉衛平很快發現了可以替代原材料的牛筋面,至此就開始了辣條的生產和售賣。
而辣條的爽口很快讓衛龍有了銷量,衛龍借此得以擴展。起初的衛龍是地毯售賣,后來慢慢進入各大超市便利店,衛龍也越做越大。
但早期,辣條行業曾頻頻被爆出黑作坊、不合格產品,外界各種傳言都是對行業的批判,整個行業都變得有些垂頭喪氣。
好在衛龍在營銷上有過人之處,不曾讓衛龍隨著時代銷聲匿跡。在“垃圾食品”風波后,衛龍邀請暴走漫畫紅人張全蛋在生產流水線直播,通過網絡平臺的力量,衛龍挽救了名聲,瞬間也在消費者心目中“高尚”了許多。
之所以衛龍不害怕被曝光制作過程,是因為早在2004年衛龍就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全程操作更加標準化。而且衛龍自己有建立技術、安全標準,還聘請了自身的質檢機構進行檢測。
這一場“直播作秀”不僅僅是衛龍向消費群體證明自身的安全保障,更是一場悄無聲息的營銷廣告。一場直播就讓衛龍的銷量翻倍增長,可以說衛龍的營銷已經做的爐火純青。在加上今年疫情爆發之初,衛龍捐物資,并且送去辣條,俘獲了許多消費者擁戴。
而衛龍辣條一直被網友們稱作是童年的回憶,依靠這一點,也讓很多消費者成為了忠實的粉絲,其實這一點就跟老干媽非常相似,就是依靠消費者的情懷進行的持續營銷。
可是,盡管營銷能夠挽救衛龍的生存問題,但是在普通消費者眼中,辣條就是“垃圾食品”,這似乎無關企業、無關品牌,也是行業中存在的最大弊端。
人們需求健康,辣條怎能相悖而行
消除“垃圾食品”這頂大帽子一直都是衛龍所想,但是現階段消費者有自己的消費理念。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更注重外在的形體,因此很多人盡管不是深度的健身達人,但是在食品的類別選擇上卻是異常嚴謹。
而且現在的人注重養生,可能很多剛過二十歲的年輕人就開始體驗“老年人”的生活。這并非夸張,僅僅筆者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對吃什么很在意,有時候甚至會刻意控制一頓飯的含糖量、蛋白質攝入量等。
而辣條是出了名的重油、重鹽、重調料的食品,僅僅對于這兩部分中的大多數人來說,辣條已經算是“大忌”。更何況,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忌口”,對于零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其實就像健身的人刻意控制自身攝入的熱量一樣,在上世紀的時候,營養學家就曾提出了“營養金字塔”的理論,其中“油、鹽、糖”是人類應少量攝入的營養元素。
在人們提倡少油少鹽的大趨勢下,對辣條行業的打擊會越來越大。這樣說并非沒有依據,以辣條的制作流程來看,油鹽和食品添加劑是辣條生產中必不可少要添加的材料,因此也就與人們提倡的新健康生活方式相悖,所以辣條很可能就會處在人們消費需求中,越來越可有可無的位置。
在“健康飲食”帶來的生活方式下,辣條市場很容易被“圈禁”,因此衛龍在辣條市場上擴張就會非常被動,可以說,辣條是“成也好吃,敗也好吃”。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還要面對外界各種競爭。首先是來自同行競爭,就在今年,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正式發布了《兒童零食通用要求》,要求中提到,要求零食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以求達到健康安全的標準,同時少油少鹽更是對于兒童零食市場上嚴格要求的。
而此次,良品鋪子作為首個兒童零食標準制定者參與到這次方案的制訂當中,無疑是良品鋪子為未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前鋪墊。但是衛龍作為公認的“辣條一哥”,除了能夠通過公開制作辣條的生產環境、并且確認符合食品安全的標準,并不能將“垃圾食品”這頂帽子完全摘除,相比良品鋪子,衛龍缺少了“洗白”的優勢。
除去同行競爭,還有就是其他行業的競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除去在日常買菜的花費,用在購買水果上的消費也越來越多。相比被成為“垃圾食品”的辣條,水果反而被稱為有益健康的食品,因此消費群體對這“兩類食品”的主觀看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消費意愿就傾向健康類。
看上去,衛龍辣條走出了國門,受到了國內外的喜愛,似乎已經非常成功。但是細細觀察,其實不難發現,近些年來衛龍一直在通過網紅的形式為辣條正名,確切的說就是一種對外的營銷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對于人們迅速改變的生活方式來說,很快就會過時。
在經此疫情之后,健康安全只會成為消費群體的主流,而衛龍想要長久的生存,就永遠無法逃避食品安全的問題,那么該如何解決,能否尋求新的途徑長存呢?。
控制市場需求,由低到高的變化
對于怎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筆者并非專家,這些都要交由衛龍公司來做。但是筆者認為,食品安全與健康其實存在一定差別,如果消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能極大的避免因吃辣條出現的健康問題。
目前有一個事實是,大部分人是喜歡吃辣條的,可是很難控制住自己食用辣條的數量,長期大量的攝入高油高鹽的食物造成身體肥胖、免疫下降,疾病也就隨之而來,或許這就是大部分消費者口中所說到的不健康問題。
對于消費者來說,盡管明白其中的利弊關系,但是控制消費需求可能不在于消費者本身,讓自己擺脫“真香定律”確實是一件很困那的事情。那么為什么人們那么喜歡吃辣條呢?
據專業人士指出,吃辣條對于味覺的刺激,可以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可能很多時候明明不餓,但是仍然會產生想吃的感覺,在加上辣條的味覺刺激較重,所以人們就會產生“上癮”的感覺。
衛龍能夠登上美國奢侈食品榜單,不僅因為稀缺和高價,更是辣條讓人味覺受到強烈的沖擊,但國外的消費者對辣條是淺嘗即止,極大的避開了因食用過量辣條出現的健康問題。
筆者并不能確定減少生產數量、提高產品單價后會對衛龍的國內市場造成什么影響,就目前來看,衛龍仍是需要通過衛龍的數量增加銷量,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上市的需求。但作為擔負起民族企業名聲的衛龍來說,固然短期的增長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地位和資本市場的看好,但是考慮如何長期求存,更是民族企業應有的常識。
很多時候,參考已有企業的生存方式也可以完善自身。比如,市場上的辣醬其實不在少數,但是提到辣醬,很多人的第一影響就是老干媽;再比如說到醬油,很多人都對海天醬油情有獨鐘等等。
為什么消費者會對這些品牌的響應會高于其他品牌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消費者對這一品牌的信任,信任會成為持續購買的動機,深度化品牌與消費者的粘性。
在品牌要素理論中,品牌的形象與消費者關聯更加深度化,是企業需要重點維護的一點。因此衛龍要考慮因為食品健康的問題,對“衛龍品牌”造成了什么影響,并且需要怎么解決。
財經自媒體“藍莓財經”,訂閱號:藍莓財經,個人微信號:615872972,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