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區塊鏈技術,項目落地還需要解決這些難點互聯網+
區塊鏈項目落地,還需要解決這四個難點
“區塊鏈”作為一種全新的、依靠互聯網和多終端節點打造的分布式共識底層技術,自2009年面世以來經歷了許多風波,直至2017年后成為即共享經濟、人工智能后的又一風口。“二十年之后,人們會像今天談論互聯網一樣談論比特幣,100%的交易都會在區塊鏈上完成。”類似的樂觀預測像病毒一樣在互聯網圈、投資界中傳播,造就出一場始料未及的狂歡。甚至有人評價:“區塊鏈是世界第九大奇跡”。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技術像區塊鏈那樣,會給未來社會的變革帶來如此浩瀚的可能性。
而在資本市場上,沉寂多年的膠卷制造商柯達,日前宣布發布柯達幣,2018年以來股價上漲245.16%;中概股迅雷、第九城市、人人網、中網在線等也因為涉及區塊鏈業務而大漲。
盡管區塊鏈被認為前景廣闊,但仍處漩渦深處:樂觀者認為,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具有顛覆意義;而另一撥人則持謹慎態度,他們洞見虛擬幣造富風波,對區塊鏈短期發展則以泡沫、投機等態度觀之。
區塊鏈并非新概念
所謂“區塊鏈”,是指一種分布式、點對點的數據庫賬本,簡單意義上理解就是融合了P2P、加密算法等技術的多個連在一起的數據庫,數據庫之間兩兩直接相通,信息傳輸需加密。區塊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末,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士在論壇中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首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
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誕生,比特幣成為其發揮作用的第一個產物,此后幾年,比特幣逐漸進入大眾視線,直到2017年,比特幣以及區塊鏈概念井噴,為普通大眾所熟知。
實際上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價值固然存在,但也顯現出了一些劣勢。
效率低
因為去中心話需要眾多節點的支持,因此數據寫入區塊鏈,最少要等待十分鐘,所有節點都同步數據,則需要更多的時間。目前,由于通訊、節點性能及共識機制等因素的制約,比特幣每秒鐘的交易是4~5筆,以太坊大概只有十幾筆,這樣的交易效率是非常低的。
在解決區塊鏈效率問題上,業界最主流的做法之一就是從主鏈入手,比如增加核心區塊大小,即把核心區塊從1M擴大到2M再到8M,目前流行的“比特幣分叉”方案就是依照這種思路;或者改進共識機制算法方面,但這些方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既然主鏈解決不了問題,那么從跨鏈協議上入手怎么樣呢?如果不同的公有鏈都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這一問題是否就可以迎刃而解?但現實情況則是,很難建立一個每個社區都認同和遵守的協議,即便有了統一的協議,錯綜復雜的協議執行起來也會存在很多問題。
正如央行周小川行長在2016年初接受專訪時說,目前為止,區塊鏈占用資源還是太多,不管是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資源,應對不了現在的交易規模。
能耗大
耗能問題似乎是區塊鏈以及比特幣的一大命門。不僅僅是比特幣,其它名目繁多的幣和區塊鏈應用似乎也會遇到同樣的難題。因為區塊鏈創造了共識,在其中的共識機制中,有一種機制使用非常普遍--POW(工作量證明)。
所謂的工作量證明,就是需要證明你完成了某項工作,才能獲得區塊打包權并得到獎勵。這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機制,必須給出某個結果,才能獲得承認。比如我們要進入某個單位,需要提供學歷證明,證明你完成了某類課程的學習、在某種學校完成過學業。
在比特幣區塊鏈中,只有你的礦機算出了某個結果,才能有獲得比特幣的資格。而且系統只獎勵第一個算出這個結果的人,于是礦工們蜂擁而上,拼了命要成為第一個解開謎題的人。
所以,區塊鏈的工作量證明是一種相對單一的競爭機制,就像田徑賽跑,100個人沖上去,只有1個人能成功,其余99人都是失敗者。而這99個人的努力,不會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效益,在宣布結果的那一瞬間,全都變成了無用功。
英國一家電力信息網POWER-COMPARE提供的預測數據顯示,按照目前比特幣挖礦、交易耗電量的增長速度,至2020年比特幣耗電量將會與目前全球用電量持平。
隱私保護
在區塊鏈公有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獲得完整的數據備份,所有交易數據都是公開和透明的,這個區塊鏈的優勢特點,但另一方面,對于很多區塊鏈應用方來說,這個特點又是致命的。因為很多時候,不僅僅用戶本身希望他的帳戶隱私和交易信息被保護,就商業機構來說,很多帳戶和交易信息更是這些機構的重要資產和商業機密,不希望公開分享給同行。
比特幣對隱私保護的解決思路是,通過隔斷交易地址和地址持有人真實身份的關聯,來達到匿名的效果。所以雖然能夠看到每一筆轉賬記錄的發送方和接受方的地址,但無法對應到現實世界中的具體某個人。但這樣的保護是很弱的,通過觀察和跟蹤區塊鏈的信息,通過地址ID、IP信息等還是可以追查到帳戶和交易的關聯性。
監管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自治化的特點淡化了國家監管的概念。在監管無法觸達的情況下一些,市場的逐利等特性會導致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非法領域,為黑色產業提供了庇護所。但如果過度監管則與區塊鏈的自治話特點相違背,如何平衡兩者和把握好監管尺度成為關鍵。
現階段,區塊鏈技術應用還在初級階段,雖然很多企業聲稱自己正在使用區塊鏈技術,但大多數情況區塊鏈并不是解決這一領域痛點的最好方法,是“拿著錘子找釘子”的狀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