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海外市場暴漲2440% ofo身著“黃色領騎衫”引領全球互聯網+
各共享單車品牌都在積極布局全球市場,而隨著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的兩大巨頭ofo與摩拜開啟海外擴張之路,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前景被全球看好恰如。
無樁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全球的自行車行業開始煥發“第二春”。而隨著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的兩大巨頭ofo與摩拜開啟海外擴張之路,全球單車市場被迅速激活,迎來驚人的變化。
與國內行業格局漸趨固化不同,全球共享單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更加復雜的態勢,除了中國共享單車加速度征戰各國市場,海外單車品牌也伺機而動紛紛加入了戰局,在全球范圍內誕生共享單車熱點區域正在越來越多。
3月7日,全球移動數據研究機構Cheetah Lab(獵豹全球智庫)發布首份《共享單車全球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海外共享單車起步是從去年3月開始,遠遠落后于國內,而在起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一直到2017年9月底,海外市場迎來第一波較為明顯的增長,三個月內周活滲透率漲幅達到2440%。
《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已達2.27億。獵豹大數據預測,未來兩年內,全球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在2019年預計達到3.06億。
由于中國市場龐大的用戶規模以及海外市場的增長潛力,在全球范圍內,共享單車已掀起了一輪商業熱潮,超過1000家公司涉足該行業,各共享單車品牌都在積極布局全球市場。
2017年,ofo和摩拜兩家將競爭從國內市場蔓延到海外市場,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7年底,ofo小黃車已在全球21個國家、超250城開展運營,而摩拜進入11個國家提供服務。來自新加坡的oBike也是積極布局出海的共享單車品牌,于2017年上半年開始進軍馬來西亞和泰國市場,并且對歐洲市場也有布局。oBike在“獵豹大數據”海外共享單車排行榜中名列第三。不過,從滲透率上來看,oBike僅相當于ofo、摩拜的十分之一。
另外,Ola、Grab等國外出行領域知名企業,也紛紛試水共享單車業務。去年年底,印度打車公司Ola宣布推出自己的共享單車服務“Ola Pedal”,Ola似乎打算參照ofo在中國的做法,先在一些大學校園內運營。東南亞專車公司Grab則選擇與共享單車公司oBike合作,共同在新加坡推出一款服務,目前有報道稱該項服務或叫做“Grab Cycle”。Uber最近也開始了在美國試水共享單車,其亞洲市場負責人早在去年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Uber已經開始考慮涉足這一領域。
不過在全球市場,共享單車頭部位置依舊主要被中國品牌占據?!矮C豹大數據”顯示,在海外市場,排名第一的共享單車是ofo為出海打造的ofo海外版app,排在二、三名的分別是摩拜和新加坡共享單車品牌oBike,兩者目前周活非常接近。中國香港共享單車品牌Gobee.bike和美國共享單車品牌LimeBike也進入了前五名,但與前三名相比,周活差距還很大。
從“獵豹大數據”海外共享單車排名前三的app2017年在海外市場的活躍滲透率走勢來看,ofo海外版在2017年下半年的上升趨勢最明顯,隨著進駐國家的增多,ofo海外版在海外市場的份額提升速度也較快。摩拜在海外市場的活躍滲透率也處于持續上升中,并在今年初后來居上的超過原本處在第二名的新加坡共享單車oBike。
從《報告》中不難看出,中國企業不僅打破“停車樁”思維枷鎖,首創了“無樁單車共享”模式,讓公共自行車這一概念重新煥發活力;在商業層面,作為一種打通線上線下的新經濟模式, 也為全球共享出行打開了新的思路,創造了全新的商業空間。
目前,相繼出征海外的中國共享單車品牌已攪動了一池春水,刺激了一大波企業競相追隨,加入到共享出行的戰局中。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前景被全球看好恰如“一幣兩面”:多方平臺的加入,無疑將各展所能,共同培養出廣泛且深入的用戶習慣,使得市場容量得到充分擴展;但同行者眾也必然加劇行業競爭,使得中國共享單車的國際化之路面臨更多挑戰。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品牌作為共享單車的原創者,一方面已經受過國內市場血與火的洗禮,已錘煉出強大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中國軍團在國外起步較早,布局區域較多,在國外用戶黏性的培養、當地問題解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國際經驗,這些先發優勢已經形成了足夠的競爭力以抵御后來者。在未來全球市場的競爭中,相信他們會有更好表現。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