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砍頭息的給米錢包: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曾陷“美容貸”迷局觀點
近期,成立不足3年的醫美分期平臺“給米錢包”被曝出存在收取“砍頭息”的行為。
近期,成立不足3年的醫美分期平臺“給米錢包”被曝出存在收取“砍頭息”的行為。貝多財經了解到,給米錢包還存在超范圍收取用戶信息,以及曾在“美容貸”迷局中發放貸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央視3·15晚會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曝光了食品、日用品、汽車以及醫美等9大民生問題。其中,可諾丹婷美容院上演連環計坑騙消費者的事件引起了全網關注和熱議。
九成醫美機構為非法設立
除了此次被曝光的“免費體驗”和虛假宣傳之外,醫美行業還存在著拒開發票、私卡收單等問題。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非法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占行業更是高達88%。
這也意味著,近九成的醫美機構都是非法機構。不僅如此,艾瑞專家調研顯示,市面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只有33.3%,也就是1支正品針劑背后伴隨著至少2支非法針劑的流通。
天眼查數據顯示,現有的近3萬家醫美企業中,有3827家受到過行政處罰,其中,超過兩成的醫美企業行政處罰達到3條及以上。有1738家收到法律訴訟,近半數企業法律訴訟信息在3條及以上。
同樣的,醫美分期也亂象叢生。事實上,醫美整形對很多人來說并不是一筆小錢,很多“求美者”為此背上了“美容貸”。其中,甚至有人反映“沒去整容,但還得還貸款”。
貸款平臺盯上醫美分期
以給米錢包為例,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在2018年8月份報道稱,位于贛州市的鐘女士被一家醫療美容醫院推薦了2家 “網貸”公司,其中就包括成都給米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即“給米錢包”),并在未告知的情況下被辦理了貸款。
根據報道,鐘女士投訴稱,其在未簽訂“手術知情同意書”、“收費知情同意書”、“材料確認書”,且沒有告知網貸的錢是直接進入院方的情況下,院方就幫她網貸了7.5萬元。其中,給米錢包放貸3萬元。
鐘女士稱,“在我了解‘網貸’信息的過程中貸款就下來了”。根據鐘女士提供的“網貸”截屏信息,其被通過“給米錢包”貸款3萬元,分18期還款,每期還款1996.67元,18期就是35940.06元。
根據報道,該醫療機構一位銷售經理向記者介紹相關美容和網貸的信息,“放貸公司是與我們醫院簽了合同的,他等于是我們醫院委托的第三方”。該銷售經理稱,“只要拿著身份證和銀行卡就可以辦理貸款,銀行卡中沒有存款也可以”。
存在收取“砍頭息”行為
資料顯示,給米錢包運營方為成都給米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注冊資本2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楊凱,其全資股東為四川福摩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楊凱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持股54%。
今年7月,自媒體鐳射財經報道稱,在實際放款過程中,給米錢包業務員一般會收取實際借款金額的15%-20%返點費用,并將10%轉交給公司,其余5%-10%歸自己所有。鐳射財經認為,返點的存在,是對資金方的變相欺詐。
鐳射財經報道指出,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給米錢包上個月工資拖欠到現在,僅底薪發放,提成還沒支付。業內人士分析,給米錢包全國的銷售工資都開始拖欠,這背后或是在全國范圍內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鏈承壓,存在跑路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給米錢包官網(給米金服)已大幅刪除了自有信息,僅保留了首頁展示內容,公司介紹及聯系方式均不可見。當前,給米錢包的APP已升級為買買分,由給米錢包母公司四川福摩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運營。
給米錢包超范圍收集信息
貝多財經發現,在給米錢包注冊賬戶時,給米錢包存在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根據給米錢包注冊協議及授權協議,用戶需不可撤銷地授權給米錢包收集用戶身份證、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同時,根據用戶在綁定銀行卡、導入賬單等操作時提供的郵箱、網銀、電商、通訊運營商等資料,需授權給米錢包收集除了銀行卡外,也包括在電商平臺的交易記錄、交易內容,以及支付寶交易記錄、關聯信用卡信息、花唄等。
同樣的,給米錢包還將收集用戶的通訊運營商相關信息,除了姓名、身份證等以外,還包括通訊錄、通話記錄、通話時長、短信記錄相關信息,以及公積金、水電煤、社交媒體賬號等。
給米錢包方面表示,其可能通過使用用戶的個人信息,向用戶提供用戶感興趣的通知、營銷活動及其他商業性電子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向用戶發出產品和服務信息以及平臺與商業伙伴共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信息等。
這也意味著,給米錢包收集來的用戶信息可以“合法”地賣掉。但根據《關于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私自收集個人信息、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等均屬于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行為。
同樣的,“私自共享給第三方”、“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已被列入整治范圍。
監管嚴打非法醫美行為
此前,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陸春叢表示,違規APP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包括責令整改、向社會公告、組織APP下架、停止接入APP服務等。
與此同時,受到行政處罰的違規主體將納入電信業務經營不良名單或失信名單等,并將從嚴處置問題突出、嚴重違法違規、拒不整改的APP。此前,多部門已多次通報存在違規行為的企業名單,并要求相關企業整改。
對于醫美分期乃至消費金融等所處的行業來說,這種情況更甚。2018年底,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100款APP中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據了解,自2002年起,國家對醫療美容行業監管越來越重視,尤其是自2014年起,每年都發起打擊非法醫美行動,從源頭的針劑產品到黑醫美機構查處,釋放出國家嚴格監管的決心。
但亂象屢禁不止,且愈發猖狂。綜合來看,根治亂象,需打通全行業信息共享,共建多方參與的監管體系。對于未來,艾瑞統計,2020年、2021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975億元、2274億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