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億元殺入Robotaxi,哈啰打算如何破局?快訊
Yolanda將車企、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和運營平臺公司稱為Robotaxi的黃金三角,哈啰Robotaxi業務及研發團隊已經招募了一批AI大模型、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人才,一是Robotaxi實現了商業化落地。
【TechWeb】Robotaxi(無人駕駛網約車)領域的競爭正走向白熱化。
6月23日,哈啰、螞蟻集團、寧德時代聯合投資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將專注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安全應用和商業化落地。三方首期合計出資超過30億元。
同一天,特斯拉Robotaxi在得州奧斯汀市正式上線。在此之前,百度蘿卜快跑、谷歌Waymo、滴滴、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國內外大廠和初創企業已經紛紛入場,開啟Robotaxi商業化落地競速賽。
此時入局的哈啰顯然是個后來者。但在哈啰Robotaxi業務首席科學家Yolanda看來,“現在進來的恰恰是時候。”經過多年發展,Robotaxi行業已經到了爆發前期。
只是,在這個戰火紛飛的賽道,哈啰要如何打開局面?憑借螞蟻集團與寧德時代的助力以及自身獨特的資源整合,能否改寫L4自動駕駛商業化競爭格局?
從運維端切入 要做“Robotaxi聚合平臺”
Yolanda將車企、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和運營平臺公司稱為Robotaxi的黃金三角,這三類企業分別對應了Robotaxi開發所需的三項核心能力,即造車、技術和運營。
近年來,特斯拉、小鵬等車企,Momenta、文遠知行等輔助智能駕駛供應商,Uber、滴滴等出行運營平臺均已展開相關動作,紛紛加碼Robotaxi。
Yolanda認為,Robotaxi背后的自動駕駛技術最優路徑已經明確,車輛制造背后的產業鏈也在走向成熟。“現在市面上的玩家更多是從主機廠或技術角度切入,哈啰作為出行平臺,希望能夠利用我們在出行和運維方面的優勢切入Robotaxi賽道。”
在業務開展上,哈啰會以AI和數據為驅動,采取差異化策略,計劃打造一個多層級可接入的運營平臺,適配不同車型以及公司。對于接入運營平臺的公司,提供運維體系(包括人力和系統)以攤銷運營商成本,同時提供充換電、清潔維護、停車場以及維修點等服務,實現人員和資源的復用。
螞蟻集團、寧德時代將為哈啰提供助力。其中,螞蟻集團在大模型、強化學習、具身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布局,以及在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將為哈啰發展自動駕駛業務提供廣泛支持。寧德時代通過其動力電池技術、智能滑板底盤技術,支持底盤與智駕模塊的深度集成,為自動駕駛提供安全底座。
總體發展上,“ALL IN 全球化”是哈啰Robotaxi的基礎基調,短期以國內為主,逐步拓展更多城市,長期會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Yolanda透露,目前哈啰已經積極和各地政府以及國內外車企展開深度溝通和合作,后續會逐步公布最新進展。
目標三年內落地商業化
雖然最近才官宣,但哈啰為Robotaxi已經做了不少準備。
據Yolanda介紹,哈啰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在謀劃Robotaxi業務。這主要基于兩點,一是Robotaxi實現了商業化落地,海外以Waymo為主,中國以蘿卜快跑為主,L4 Robotaxi已經在單城實現規模化投放,能夠進行日常化運營。二是L4 Robotaxi的半后裝走向半前裝,甚至是完全走向前裝量產,從系統安全的角度,也是行業上能夠爆發的一個節點。
今年4月,哈啰、螞蟻集團、寧德時代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基于各自技術和資源優勢,合作研發L4級自動駕駛技術。6月23日,三方聯合投資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冊資金12.88億元。
Yolanda表示,大家對哈啰的認知更多是在兩輪出行,實際上哈啰在四輪出行的業務上也積累了很多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比如AI的運維調度,高精度定位、地理圍欄、電池能源管理以及用戶行為預測等。
在她看來,一家公司能從一塊錢的生意里賺到錢,它后面不是人海,也不是通過發券的形式來獲利,反而是通過技術。這也是她選擇加入哈啰的原因。Yolanda曾在美國特斯拉無人駕駛核心研發團隊任職,從零開始參與構建Tesla Autopilot系統,今年加入哈啰。
哈啰Robotaxi業務及研發團隊已經招募了一批AI大模型、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人才。團隊規模目前在百人左右,后續會繼續擴張。
談及商業化落地的時間表,Yolanda表示,哈啰計劃在三年時間內采取商業化的嘗試。
Yolanda認為,L3的發展為L4能夠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提供了依據,“各家車企針對L3推出了相應的車型車款,幾乎都是計劃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量產落地。從某種意義上看,產業化已經走到了臨界點。隨著L3大規模量產的落地以及政策不斷成熟和完善,針對L4的政策也會逐步出臺,我們樂觀地看到L4大規模商業化量產落地的可能性。”
TechWeb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對部分對話內容進行了梳理:
問:當前Robotaxi行業存在純視覺和多傳感器融合兩種主流技術路線。哈啰未來將采用哪種方案?
Yolanda:業內確實存在不同路線。Waymo代表多傳感器融合路線,特斯拉則是純視覺路線的代表。我們看到,AI技術特別是數據驅動的模式,為L4級自動駕駛帶來了突破性進展,這至關重要。然而,對于Robotaxi,我們首要強調的是安全。
比如說引入激光雷達,以及像市面上最新的一些科技像4D毫米波雷達,我們能夠在系統級別上實現冗余。 同時我們也會類似于像特斯拉接近用AI數據驅動的方式,能夠打造一個叫雙輪驅動這樣的技術路線。
問:百度、Waymo、特斯拉已在Robotaxi領域發展近十年,哈啰作為后來者,其信心來源是什么?如何實現追趕?
Yolanda:哈啰的信心主要源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后發優勢:
一是,得益于技術進步與產業成熟。雖在算力布局上起步較晚,但當下新能源與智能化產業鏈日趨完善,技術路徑逐漸明晰,這為Robotaxi商業化落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哈啰能夠更精準地進行資源投入,借助產業紅利,將Robotaxi從百萬級高價或演示階段,發展為安全可靠、符合普惠理念的前裝量產產品。
二是,差異化競爭策略。哈啰致力于打造多層次、可靈活接入的運營平臺,能夠適配不同車企與Robotaxi技術合作伙伴。通過發揮在運營、運維方面的技術優勢,與合作伙伴共同做大市場,推動行業發展。
三是,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路徑。哈啰在單車運營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可打造極致的運維平臺。通過面向B端,借助運維人員、遠程云艙以及政府監管等手段,實現降本增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網絡模型、無人駕駛與無人值守運維AI Agent等技術,形成中國特色模式,進而拓展國際市場。
四是,技術創新突破。針對行業內過度依賴高精度地圖阻礙城市拓展的問題,哈啰將結合量產方案,綜合運用高清精度地圖、視覺與激光雷達技術,實現實時建圖,突破技術瓶頸。
問:Robotaxi現在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Yolanda:Robotaxi已經處于一個行業爆發的前期。其實端到端不是今年才提出來的,十年前就提出來了。早期因AI技術與感知融合效果更優,逐步演變為以數據驅動的全鏈路優化,實現從規劃到控制的一站式端到端解決方案。
這一判斷主要基于四個方面:一是,技術發展也經歷了起起伏伏,當前行業已共識采用AI驅動路徑。二是,產業鏈上也實現了飛躍,整個行業的核心零部件,如激光雷達、線控底盤、電池等,不僅技術可靠性大大提升,成本也在下降,這為Robotaxi的落地做了很好的鋪墊。三是,政策層面,國家智能車聯網規劃明確L3級標準,地方政府逐步推行L4級準入規范并發放示范牌照,形成從國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體系。四是,C端消費者對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現在走在武漢打一個Robotaxi車大家已經覺得很正常了。
問:中國現在Robotaxi方面的技術大概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未來的潛力會是怎么樣?
Yolanda:中國的優勢,一方面是人才,人才的密度以及成本比海外更有優勢。另一方面是產業的多樣化,中國不僅僅是Robotaxi,包括無人物流,在無人駕駛里針對L4的一些特定場景,比海外更豐富和多元。相對來說,海外沒有這樣多元化或者說針對復雜場景的一些產品,中國的自動駕駛還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問:距離Robotaxi規模化落地還有什么樣的挑戰需要逾越?
Yolanda:一方面,希望在法律法規層面上能夠得到更多推動和支持。
另一方面是商業模式的閉環,在單車成本方面,目前的單車成本與售賣給c端消費者的普通車相比還有不少壓縮空間。此外,整個行業尚未進入大規模的運營和運維階段。在運營和運維過程中,有很多隱性成本。哈啰希望積極從這一角度切入并利用技術手段,進一步降低成本。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