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微博的體面觀點

騰訊微博的體面在于它讓騰訊徹底明白了自己真正擅長什么,騰訊微博的用戶量一度超過了新浪微博的用戶量,又有誰能夠像今天的騰訊微博一樣體面地退出呢。
文/孟永輝
在很多人看來,用“體面”一詞來形容一個失敗者,多少是有些欠妥當的。因為在他們的語境里只有成王敗寇,而“體面”多半是為最后的勝利者準備好的。
對于失敗者而言,觀察家們更多地是看上去略顯深度地去分析其失敗的深層次原因,并且用所謂的“復盤”來彰顯其未卜先知。
至于是否正確,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在失敗者面前,所有的經驗都是教訓。
在騰訊微博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了以上這種現象的淋漓盡致的表達。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不厭其煩地進行著一遍又一遍的復盤,尋找騰訊微博失敗的原因,而在失敗業已成為一種既定事實的大背景下,這些原因看上去又是非常正確的。
至于是否真正正確,或許,早已不再那么重要了。
如果僅僅只是站在這種業已成為一種必然正確的角度來看待騰訊微博本身,所謂的分析其實早已沒有意義,因為所有的原因都會指向一個終極結果——騰訊微博,敗了。
的確,騰訊微博將于9月28日停止運營服務,這昭示著騰訊微博徹底退場,成為一個記憶和符號。
曾經引發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門戶大戰的微博之戰,其實早就已經走到了盡頭,現在提及“微博”,人們更多地想到的是“新浪微博”而非其他。
這是“新浪微博”之所以改名“微博”的根本原因,同樣是微博之戰宣告結束的標志。
經歷了早期的激烈競爭之后,現在的微博市場上的確只有新浪微博還在獨自吟唱。盡管曲調略顯孤獨與凄涼,但至少它還是一個輿論場。
其實,所謂的微博是博客進化的結果,它彰顯的是人們獲取信息和資訊的方式的轉變,同樣是內容形式不斷進化的表現。
這是早期的微博戰場上主要是以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為代表的四大門戶網站為主要玩家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是因為如此,,真正考驗微博戰役成敗的或許并不僅僅只是因為流量本身,對于資訊,對于用戶閱讀習慣的把控能力,同樣決定著微博的成敗。
一句話,媒體的基因,而不是流量的基因,才是決定微博成敗的關鍵。這或許是后來的新浪微博之所以成為微博戰場上一棵獨苗的關鍵所在。
單單從門戶網站的角度來看,新浪其實早就已經是佼佼者。無論是內容的生產還是采集,新浪都是四大門戶的領先者。
縱然不算是后來的微博,單單是博客時代,新浪其實早已摸索出了一個資訊、內容與流量有效互動的合理模式,以韓寒、徐靜蕾為代表的早期博客玩家的崛起早已為后來的新浪微博尋找到了一條相當正確的發展道路。
這就是媒體的基因。
于是,當微博開始興起之時,新浪只需要將他們在博客時代的模式進行簡單地拷貝到移動互聯網的載體上即可。
反觀騰訊微博,雖然QQ端口可以為它輸送相當可觀的流量,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流量本身,忽略了對于資訊、內容以及用戶閱讀方式和偏好的精準把控,這些流量或許僅僅只是流量本身。
等到風頭一過,一切都將回歸最初的狀態。
早期,通過QQ端的流量輸送,騰訊微博的用戶量一度超過了新浪微博的用戶量,成為用戶量最大的微博。
這是騰訊微博的高光時刻,同樣是它的巔峰。
2011年11月11日,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透露,騰訊微博在三季度增長迅猛,截止到當年9月30日,騰訊微博平臺上的注冊用戶數超過3.1億,比6月底的數字增長了7000多萬。同時,日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了5000萬人。
同在當年11月,新浪微博宣布注冊用戶數達到2.5億。當時新浪首席執行官曹國偉表示,自從9月正式發布微博4.0版以來,超過半數的現有用戶已經升級。現在新浪微博的重點已轉向給微博添加更多的社交網絡功能,提高用戶黏性。
除了在用戶數上領先之外,騰訊微博的活躍用戶數這一關鍵指標更曾經達到新浪微博的2倍。
但是,僅僅只是有流量是不夠的,如果缺少一定的內容將這些流量進行盤活和沉淀,所謂的流量或許僅僅只是“流水的兵”,隨時都會有沉寂甚至流失的風險。而微博則變成了“鐵打的營盤”。
這是后來的騰訊微博沒有延續這種高光發展勢頭的原因所在。
筆者認為,騰訊微博的體面在于它讓騰訊徹底明白了自己真正擅長什么,它讓騰訊徹底明白了自己真正應該去做什么。
比如,在微信2.0的版本里,朋友圈尚未上線,微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將圖片分享到騰訊微博里。
雖然我們沒有相關的資料證明,騰訊微博的沒落與微信的崛起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現在微信的蓬勃發展看到立足社交本身并專注于此,將騰訊自身在社交上的優勢盡可能大的發揮,才是騰訊最應該做的。
反觀和騰訊微博同時期的其他玩家,又有誰真正孵化出來了和微信一樣的產品呢?又有誰能夠像今天的騰訊微博一樣體面地退出呢?恐怕一家都沒有吧!
今天,微信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接棒者,完全可以承載騰訊微博的功能和作用。
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今天騰訊微博停止運營本身,或許真的算是一種體面。
正如博客向微博的轉變展現出來的是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內容形態發生的改變一樣,其實,現在我們再次處于這樣一個時間檔口,我們同樣正在經歷著一個與從博客向微博轉變相類似的十字路口。
直播時代來了,短視頻時代也來了。
以短視頻、直播為代表的新的內容載體的崛起,同樣為微博的發展帶來的挑戰,即使是業已坐穩了頭把交椅的新浪微博同樣未能幸免。
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正在威脅甚至取代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傳統平臺,成為新的輿論場和流量集散地。
如何應對這種新的發展態勢,如何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實現華麗轉身,并不僅僅只是微博需要考慮的,同樣是現在的微信真正應該思考的。
把握了當前這樣一個轉型的機遇,避免出現類似騰訊微博的悲劇,或許是當前騰訊、新浪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微信的視頻號、微博視頻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出現的。
不得不說,騰訊微博選擇在這樣一個時機退出,同樣是一種體面。因為這不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拗與偏執,而更像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成熟和理性。
當騰訊微博停止運營的消息引發了一場未卜先知的失敗復盤時,我們其實需要更加理性地來看待這個事件本身。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騰訊微博在當前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選擇退出,其實是一種體面。
它有了微信作為接棒者,確立且鞏固了騰訊在社交戰場上的優勢地位;
它順應了短視頻時代來臨以及內容進化和用戶閱讀偏好轉變的大趨勢,并且彰顯了騰訊在新戰役上的布局。
如此這般,騰訊微博的退場不得不說是一種體面。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