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羅思上喜馬拉雅“超級情感節”談30歲女性觀點

“才三十歲怕什么?”這個問號對都市女性而言如鯁在喉,欲說還休。
“才三十歲怕什么?”這個問號對都市女性而言如鯁在喉,欲說還休。
在2020年,兩部以女性為題材的綜藝和電視劇霸屏了:電視劇《三十而已》、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我們或多或少,都在這兩部影視作品看到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乘風破浪的姐姐》是我今年唯一全程看完的一個綜藝。”羅思表示。
在近日的喜馬拉雅首屆“超級情感節”直播間,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特聘教授羅思做了精彩的分享“影視劇女性與情感”。她還有著更多的身份,是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副校長,也是制片人、導演、編劇、作家。
30多歲的斜杠姐姐、女性力量的倡導者、愛旗袍會探戈的電影人。談及標簽,羅思表示:“其實我不是一個愛給自己打標簽的人。”
主播是一個“言心”的工作
除了導演、制片人、編劇、作家等,羅思同時還是一名主播。談及這些角色,羅思說這些角色都離不開“關心人、看見人。”
編劇是寫心,將一個人物內心的變化所寫出來;制片人事管心,管人就是管住大家的心;導演是表心,在視覺層面將人物內心的東西外化表現出來;作家是刻心,用語言文字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主播則是言心,將我們內心的話,或別人內心的話說出來。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主播一樣有這樣的機會、能力,將自己想說的話都說出來。”羅思認為,主播是一個溝通的職業,需要看到對方,看到每個在聽節目的人。主播看到的人越多,聽眾跟主播的鏈接就更深。
“30歲”絕非模板化的存在
《回到愛開始的地方》是羅思前些年寫的一部電影,女主是一位30歲的女性在面臨婚姻時,從一開始忐忑不安,到后面勇敢面對自己內心聲音。
“我身邊有很多女性朋友在生活當中害怕面對自己的渴望,因為他們不太敢去渴望,會覺得自己不值得,害怕渴望了最后還會得不到。我希望通過我的一點點小力量,讓更多的女性不要害怕,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更勇敢一點,做到自己心目中的自己,聽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允許自己成為自己。”羅思表示。
今年,羅思在喜馬拉雅打造了一檔電臺節目,叫做《羅小姐的客廳》,這欄節目邀請了9位30歲以上不同行業的女性進行訪談,希望每位訪談者跟自己對話就像在自己的家里,跟自己的閨蜜一樣,坐在客廳里放松地聊天。
“每一次的對談,都給了我很不一樣體會和感動,每一位女性的生活都是多彩多樣的,她們都在很勇敢過自己的生活。”在《羅小姐的客廳》這檔節目里,羅思和這9位女性朋友對談,傾訴著生活中快樂或者是不快樂的事情,分享了他們活成自己的經歷。
“她們告訴我三十歲或許并不可怕,即便這是一個開始同物質欲和生活博弈的年齡,但絕非要模板化的存在。它只是一個開始,依舊存在著太多的可能。”羅思說。
在電影中尋找一面鏡子
在影視劇中,適合30歲以上女性的角色卻越來越少,所有的女性角色似乎最終都只能局限于家庭,為家庭服務。而這就像如今社會的一個映襯。
似乎社會現在已經漸漸達成共識:兼顧好家庭和工作的女性,才是合格的。一個妻子自己工作再忙再辛苦,也要把孩子和家里照顧好,甚至必要時還應該為了家庭放棄工作。而大部分的丈夫,只要做好了掙錢養家糊口的工作,不需要額外為照顧家庭付出太多,就可以獲得很高的評價。
對于這樣的觀點羅思不是非常認同:“我們存在的意義,首先是我們自己,然后才是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里,羅思看到每個姐姐就像是一顆種子在發芽發光,她們都給節目賦予了新的個性和力量,從她們身上看到了真實、獨立的女人。
對于影視之于女人,羅思表示:“其實女人需要在電影中去找到一面鏡子來照進自己的內心。”但請不要太相信這面鏡子,任何的影視劇都有規定情境,它不會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在喜馬拉雅“超級情感節”的這場直播“影視劇女性與情感”中,羅思剖析了在影視里被大家所熟知的女性角色在劇中是如何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就像照鏡子的一樣,希望幫助大家能夠更勇敢的成為自己,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在情感。羅思也希望通過這次直播,讓更多的女性相互之間有更深入的鏈接、陪伴與安慰。
羅思說:“三十而已的女性,不需要被貼上太多標簽。如果你現在是80歲,給30歲或即將30歲的自己寫封信,你會發現30歲其實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開始。”這也是羅思制作《羅小姐的客廳》這檔節目最想傳遞的東西。
喜馬拉雅發起的首屆“超級情感節”,已經接近尾聲。在過去的七天中,每天都有主播、大咖和社會各界人士,以直播的形式發起女性話題探討,分享女性成長經驗,為女性提供陪伴與解憂,助力自我實現和個人成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