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永不孤獨:中國為什么一定要成為世界AI的參與者?互聯網+
我們介紹過很多中國的AI產業,也介紹過很多海外的AI產業。但是在這場全球共同的事業中,我們似乎未曾了解過海外AI產業是如
這一次AI的浪潮,或許是中國第一次和整個世界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而且這一次我們毫無疑問跑進了第一梯隊。此前我們介紹過由O'Reilly和Intel主辦的AI Conference,這場集結了全球頂尖AI產業力量的會議選擇了四個城市——北京、紐約、舊金山、倫敦。
我們介紹過很多中國的AI產業,也介紹過很多海外的AI產業。但是在這場全球共同的事業中,我們似乎未曾了解過海外AI產業是如何看待中國AI的。他們會把我們看做一個可敬的對手?還是一個莫大的威脅?亦或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外國AI從業者這樣看待中國:
硅谷之外的世界中心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AI Conference顯然是個很好的研究對象。這場全球巡禮的大會不僅把2018年的第一站設定在了北京,還邀請了百度研究院院長王海峰等眾多AI從業者。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采訪了O'Reilly的首席數據科學家Ben Lorica,想知道他眼中的中國AI是什么樣的。
Ben Lorica認為,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硅谷之外第二個世界AI中心,原因可以總結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物”,另一部則是“人”。
“物”的部分來自于中國過去五年間移動終端的快速下沉,數字化進程加速讓中國擁有了體量巨大的大數據,以及完善的數據清洗、標注配套設施。加上越來越強大的計算能力,已經形成了“挖掘數據-訓練模型-解決問題”這一條有跡可循的AI應用邏輯。
而“人”的部分則來自于中國企業、資本和政府對于AI的熱情參與。這一點或許來自于我們的“風口”文化,但與以往每次風口不同的是,AI已經逐漸積淀成了根基。大企業、資本和政府支持只是通路,AI路過其中,流向整個社會的建設之中。
而這場走過全球四個城市的大會,最大的目的就是溝通。走過不同國家的AI主場,看看彼此正在成就的事業,在交流和了解中尋找可能適用于自己的解決方案。
AI需要的,是視野之外的平行宇宙
這次與Ben Lorica的交流給了我們一個有趣的提示,從O'Reilly的角度看來,中美以及其他國家在AI產業交集中,互相了解的優先級遠遠高于互相競爭。
這帶給了我們一個問題,在AI的發展中,知道視野之外的人在做什么究竟有多重要?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每一次文化、經濟的突進發展幾乎都來自于“知道視野之外的人在做什么”。最典型的就是,當出現戰爭、侵略之后,往往也會打開某一方的眼界,原因就來自于兩種文明深刻、殘忍碰撞所帶來大范圍溝通交流。
AI產業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足夠底層、足夠基礎,在廣泛的應用可能之下,會因地制宜誕生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而我們的社會永遠處于動態發展之中,今天適用于自己的解決方案,在五年之后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適用于北京的解決方案,也不一定是適用于全國所有城市的解決方案。
這時,盡早了解視野之外的國家如何應用AI,就變得格外重要。
舉個例子,都說中國的優勢是數據量,可在中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很多行業還沒有開始信息化進程,可供利用的數據較少。這時阿爾法元曾經實現的在少量數據、甚至無數據的情況下進行強化學習,從而達到目標的邏輯,或許就可以利用。或者是印度目前正在經歷和中國一樣的移動終端下沉,在印度依靠大數據發展AI時,中國是否可以向印度輸送經驗、算力和人才?
AI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此時此刻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AI,都是平行宇宙中的AI,會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為今天的我們所用。
蝴蝶效應:交流之后,中國AI
會如何和世界一同生長?
對AI產業有所了解的人,應該不會對O'Reilly這家傳媒公司感到陌生,他們出版的《機器學習:實用案例解析》、《利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幾乎是機器學習從業者的必備書目。傳媒組織的職能之一,就是加強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了解。AI Conference作為由O'Reilly參與主辦的會議,也很好的貫徹了這一點。
在AI Conference北京站上,我們不光能享受到和美國硅谷一樣的原裝議題,還有來自硅谷和中國知名公司的人工智能專家,包括百度、谷歌、eBay、Bonsai、Uber、微軟、阿里巴巴、亞馬遜、SAS、Unity、SalesForce、IBM、伯克利、斯坦福及牛津大學等組成的豪華陣容,并且還會有兩天的培訓課程可供參與。
這樣的陣容安排之下,AI Conference北京站簡直可以被看做硅谷的“走進亞洲特輯”,“走進”從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故事真正的開始,一定在“走進”之后。
在Ben Lorica看來,AI Conference正在逐漸建立起一個Community——集結了中國、美國和英國的AI產業聯盟,在聯盟中有企業管理者、AI學術專家和開發者。
我們可以預見到這種產業聯盟對于中國AI產業發展形成的影響:
1.人才流動
作為一個以技術為根基的產業聯盟,最先開始共享的資源一定是人才,更何況AI產業中最珍貴的資源也是人才。讓來自各國高校的專家、教授意識到中國AI的機會,或許會成為中國間接吸引海外人才的機會之一。
2.新合作的產生
AI Conference對AI的關注一直專注于應用層面,這次在北京站也是一樣,更多把目光放在產業應用和成功案例上面,彼此交流的目的,自然也是在尋找最適用于自己的解決方案。在企業、產業、學界之間,產生新的合作幾乎是必然。
3.中國AI的出海機會
縱觀歷史上任何一種形式結締的聯盟,其目的都不是自己組成個小圈子,只跟自己人玩。聯盟的作用往往都是集結力量、合理分工然后向聯盟之外進行輸出。目前來看AI的應用在全球都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有很多國家在AI的研究中落后中美,甚至有些國家無力自己進行AI的相關研究。這時中國的AI力量很可能會隨聯盟一起出海,在中美之外創造共同利益。
我們之所以對這次會議保持關注,原因就在于此。會議所引發的蝴蝶效應的意義,很有可能會大于會議本身。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在這場由技術引發的巨變之中,中國AI在世界眼中究竟是什么樣?合作者、競爭對手、威脅……其實這些復雜的標簽都會貼在我們身上。但最重要是,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拋開一切標簽,中國AI一定是世界AI產業的參與者。
技術永不孤獨,AI產業之于人類社會,應當是動態的、時刻變化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在這樣的一個產業里,參與其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根須盤繞隨之一起枝繁葉茂,才是最重要的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