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困局難解:誰愿玩這場看不到勝算的游戲觀點
滴滴著急了。
滴滴著急了。
最近,滴滴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里。先是滴滴的程維宣布了為期三年的“0188計劃”,即0重大安全事故、每天服務超過一億單、國內全出行滲透率超過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
后來,一直保持低調的滴滴,一反常態地接受了兩家媒體采訪,他在兩次采訪中都提到,滴滴的核心業務已經實現小幅盈利。
提出新戰略、加速海外布局、旗下業務相繼獨立運營...滴滴動作不斷,背后是它難掩的焦慮,滴滴需要通過優異的表現來重新獲得市場和投資人的信任。
滴滴掉隊
2016年,滴滴程維、美團王興、字節張一鳴,在烏鎮河邊的轉角咖啡廳里聊了三個小時。那之后人們開始喜歡將這三家公司放在一起討論,并稱TMD,它們代表著互聯網浪潮中科技公司的新生力量。其中最被市場看好的當屬滴滴,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滴滴估值3965億元,美團估值2987億元,字節跳動估值2124億元。巔峰時期的滴滴,估值一度將字節和美團甩在身后。
程維沒料到的是,2018是滴滴的水逆年,當時曾傳出過滴滴預計在2019下半年進行IPO的消息,當時滴滴的市場估值已達5000億元左右。順風車之后,滴滴深陷輿論危機,順風車下線,網約車業務也面臨著更嚴苛的市場監管,上市計劃也擱淺了。
時間來到2020年,美團IPO,市值接近1.6萬億港元,字節跳動估值7080億元左右,而滴滴一路掉隊,估值僅為3700億元左右。
過去八年,滴滴依靠燒錢換來的快速成長,商業閉環已經趨近完善,但仍沒能產生盈利,市場信心不足,部分投資人已經計劃撤離,阿里拍賣上曾多次出現某“全球領先的網約車出行平臺公司”部分股權,起拍價為9200萬元,除此之外,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也曾掛出滴滴股權項目,轉讓182.31萬股。
投資人動了退出的心思,謀求上市便成為了滴滴的當務之急。
滴滴的心理價位在800億美元左右,可滴滴的估值不這么想,一直在 500億美元附近徘徊。滴滴需要在上市之前謀求更高估值,以應對外界對其價值的消緒判斷,否則即便上市成功,也可能面臨著股票暴跌。網約車鼻祖Uber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鑒,Uber上市前估值一度高達1200億美元,IPO后卻一路暴跌,最低時期市值僅為255.5億美元。
作為投資人,比起滴滴現在的市場規模,更在意的是未來的盈利空間,滴滴現有的業務難以實現大規模盈利,人們已經聽過太多燒錢換增長的故事,難免感到倦怠,以現在的市場環境看,顯然是不受歡迎的商業模式。
并且,滴滴在私募市場的價格幾乎已經到頭了。
滴滴成立到現在,拿到了18輪融資,累計金額達210億美元。早在2015年融資時,滴滴還非常樂觀,認為自己能夠在2016年實現5.4億美元的盈利,并在2018年登陸美股。
但滴滴不光沒有盈利,反而虧損日益加劇,2017年虧損25億,2018年虧損109億,2019年虧損110億,滴滴成立到現在,累計虧損超過500億元。
巨額虧損伴隨的是投資人的興趣闌珊,滴滴盈利看起來遙遙無期,他們寄希望于滴滴早日上市,自己好套現離場。2017年4月滴滴的融資估值已經超過500億美元,后來一輪是平輪,滴滴估值見頂,融資也越來越困難。
為了安撫市場悲觀的情緒,滴滴在今年接受采訪時提到,核心業務已實現小幅盈利。
這話聽起來可喜,似乎行業終于要開始賺錢了,但經不起推敲,從pr角度來看,滴滴只談核心業務,也就是說整體業務仍未擺脫虧損,否則這個喜訊也值得拿出來大書特書。另外,2019年12月數據顯示,滴滴在過去一年里,乘客和司機端APP的使用量,分別下降了5%和23%。
也就是說,乘客在減少,司機在減少,訂單在減少,滴滴卻盈利了。這很反常,更有可能是降低成本的結果。有快車司機反應,2019年中開始,滴滴的補貼不斷減少,到了年底,基本上就沒有補貼了。2019年2月,滴滴一次性裁員15%,規模達2000人。
盡管外界很容易推測出,滴滴是通過降低司機端的補貼來實現的小幅盈利,但滴滴仍然需要打這針強心劑,來扭轉自己一直以來深陷虧損泥沼的形象。
滴滴困局難解
如果畫一條線來觀察滴滴這家公司,外界通常會覺得,滴滴是從2018年順風車事件開始走下坡的,而其實這一切,在更早之前就埋下了伏筆。滴滴的困境,有些來源于網約車屬性,有些來源于戰略布局。
前幾年,滴滴、快的、uber的價格大戰,為了拓展市場,將網約車推向了一個燒錢的戰場,不論是對于司機還是乘客而言,哪個平臺價格低,他們就會向哪個平臺傾斜,這里是不存在什么忠誠度的。
滴滴前期的燒錢策略,一方面為了爭奪市場,一方面為了教育用戶,讓人們習慣通過網約車的方式出行,但也在用戶心目中建立了“網約車就是比出租車便宜”的心智,這一標簽導致網約車很難大幅提價,滴滴在司機和用戶之間如履薄冰,賺不到錢,還兩頭挨罵。
對于用戶而言,以往人們習慣在路邊伸手攔車,即使等待很長時間都沒有出租車來,乘客也不會認為是出租車司機或者出租車公司的錯,而在人們使用滴滴叫車時,乘客如果長時間叫不到車,難免會對平臺產生負面印象,為了留住這部分用戶,滴滴在C端補貼上也花了不少錢。
滴滴的網約車收入來自司機端的抽成,滴滴曾公開過網約車的成本結構,2018年四季度,滴滴抽成率為19%,司機獎勵、業務經營成本、稅費等加起來的綜合費用是21%,那2%的差額就是滴滴的虧損。
冒然提高抽成比例,會使司機產生離開的念頭,維持現有水平,滴滴又賺不到錢,似乎陷入了一個難解的局面。滴滴只能曲線救國,通過對算法和調度系統的升級,提高車輛的運營效率,但改善似乎很有限。
滴滴在抽成上陷入兩難,導致長時間的虧損,這更多的是行業屬性的問題,需要運營策略來解。
滴滴在合并快的之后,已經取得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可惜的是,滴滴在這幾年間,沒有為司機和乘客創造更多價值,仍然是以補貼的形式來留住司機。這讓滴滴陷入了很被動的局面,網約車平臺本就不存在什么技術壁壘,其他平臺想要崛起,開發一個APP就行。并且新平臺擁有更輕的資產模式,在用低價吸引客戶這件事上,它們所付出的成本遠比滴滴少得多。
也因此,網約車賽道不斷有新玩家涌入,美團、高德的打車平臺在不斷壯大,而且美團和高德打車的使用場景似乎更貼合C端用戶的需求,人們在用美團看完點評、用高德查完路線之后直接點擊叫車服務,遠比打開一個孤零零的滴滴打車APP更來得順手。
網約車是工具,工具應當搭載在好的場景上。當手機可以內置計算器程序時,人們就會放棄帶著笨重的計算器出門。滴滴的布局大多局限在出行領域,沒有向上探索,為滴滴找到一個更適合用戶的入口,用車是剛需,但用滴滴叫車不是,一旦滴滴失去價格優勢,用戶自然會轉到更快捷方便的場景去使用這項服務。
從司機端而言,滴滴所能提供的價值也很有限,滴滴不像美團,可以商家創造流量,事實上,網約車平臺的屬性注定很難實現這一點,滴滴想和司機實現雙贏,企業能盈利,司機能賺更多錢,這錢從乘客身上來,但乘客的選擇那么多,為什么要為滴滴的美好愿望買單呢?
滴滴龐大的用戶體量,是很好的流量入口,比起拓展出行版圖,滴滴在早期,更應該做的是打造自己的生態,讓處在這片生態里的角色都能夠從中受益。
滴滴的理想很大,但視野太窄,以至于滴滴很難從網約車賽道里跳出來,利用現有資源去探索其他可能性,而且滴滴在做產品之前,似乎總是沒有一個明晰的定位,更像是在跟風。
順風車是一筆賺錢的生意,它讓本來沒打算賺錢的司機,回家路上能夠賺點小錢補貼油費,也讓乘客找到更便宜的出行方式,是典型的資源整合,投入輕,回報高。根據相關報道,2017年滴滴所有業務線中只有兩項業務是盈利的,其中88%都來自順風車。
彼時互聯網社交正熱,于是滴滴也想把順風車當作一個社交產品來運營,前任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黃潔莉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順風車是一個非常sexy的場景。在滴滴的有意包裝下,順風車充滿了性暗示,而實際上順風車作為一個出行場景,其價值基石應當是安全和便捷,滴滴運營上的失誤,導致順風車下線兩年才重見天日,給嘀嗒等順風車平臺留下了崛起的機會。
滴滴進軍外賣的時機也很有意思,是在美團上線打車業務之后,頗有你搶了我的地盤,那我也要反擊回去的感覺,滴滴在沒有準備充分時,就冒然上了戰場,對用戶端每單補貼18元,商戶端每單補貼6-8元,騎手端每單補貼18元,滴滴外賣正式上線第二天,暴增的訂單直接讓滴滴外賣服務器宕機,收到了消費者大量的投訴。
不到一年,滴滴外賣業務線燒光了10億元,在喧囂中黯然退場。
滴滴的困局,和產品核心價值有關,但本質上還是戰略的失誤,在應該向上挖掘時,滴滴選擇了橫向拓展,錯失了成為生活服務領域巨頭的最佳機會,在運營上,滴滴很少思考自身的業務屬性,盲目跟風,導致有巨大成長空間的順風車業務停擺兩年,也錯過了最佳的上市時機。
滴滴的突圍
幾個月前,滴滴總裁柳青在今日頭條上發布了一條動態,圖片是一碗面條,配文說,“用食物來緩解焦慮”,柳青的焦慮尚可用食物緩解,但滴滴的焦慮,只能通過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來釋放。
現在回過頭來,和美團爭生活服務,和攜程爭機酒渠道,顯然已經太遲,要把故事說下去,滴滴只能在出行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這個增長點怎么來呢?滴滴的思路是,去新的地方,做新的事情。
在產品上,滴滴想要進一步全方位覆蓋出行賽道。推出青桔單車作為業態補充,彌補自身在“最后三公里”業務上的空缺;入局同城貨運,利用司機資源和用戶資源搶占貨運市場;上線跑腿業務,幫助因疫情閑置的司機創造收入;順風車業務重回戰場,試圖收復失地。
同時在渠道上發力,邊出海邊下沉,做用戶體量。
今年三月下旬,主打下沉市場的花小豬,在遵義、臨沂等城市試水,花小豬是全程一口價的模式,玩起了社交裂變,只要有人通過你的分享注冊的花小豬,你馬上能收到平臺的現金紅包,同時間同路徑的情況下,花小豬打車比滴滴便宜,加上紅包補貼,被稱為打車屆的“拼多多”。
數據上看,目前我國網約車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滲透率較低,存在很大的可拓展空間,隨著三四線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下沉市場成了網約車的兵家必爭之地。
滴滴想用曾經起家的打法,激活下沉市場,為滴滴帶來新的增量,但劣勢同樣明顯,花小豬對入駐司機的門檻要求很低,不強制司機辦理網約車運輸證和網約車駕駛證,很多在滴滴平臺評分很低的司機,在花小豬上都可以正常運營。此前,花小豬已因涉嫌違規被多地交通部門約談、叫停。
另一方面,滴滴曾經的困局也可能在花小豬上重演,花小豬通過燒錢完成的用戶增長,其他平臺也同樣可以輕易搶過來。
在海外布局上,滴滴正式進軍俄羅斯,這是滴滴上線的第九個海外市場。比起國內一眼望得見的天花板,海外市場存在著巨大機會與挖掘潛力,這也是滴滴即便主營業務虧損,也要出海的原因。
燒錢換市場比扭虧為盈要簡單,只要用戶量、訂單量在漲,滴滴就可以暫時回避盈利這個難題。國內市場尚外夯實,滴滴就先一步選擇出海,實則也是不得已而為。
滴滴也調整了自己的運營思維,將旗下業務拆分,快的出租車、青菜拼車、花小豬快車、青桔單車、小桔車服等品牌都相繼宣布獨立運營。
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每個品牌在用戶心目中建立不同的認知,現在大眾對于滴滴沒有太多印象標簽,更容易被競品取代,拆分之后,每個品牌可以根據不同的受眾調整運營策略,從而建立不同的用戶心智,更靈活的應對市場變化。
比如,青菜拼車是惠民環保,花小豬快車是便宜,快的出租車是快,禮橙專車是高端。在拆分之前,它們都是滴滴打車的某項功能,如果滴滴想要深耕下沉市場,做社交裂變,會傷害到品牌,對中高端用戶的體驗也有較大的影響,要做細分市場,各業務線獨立運營是比較合適的。
并且,在今后遭遇類似于順風車事件的公關危機時,多品牌運營也有助于分散風險。
為了講一個更有想象空間的故事,滴滴大力發展自動駕駛業務,希望到了2030年,可以通過網約車平臺運營100多萬輛自動駕駛汽車,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補充。這個愿望很美好,自動駕駛一旦成熟,大有可能改變現有出行市場格局,滴滴希望借此讓市場相信自己擁有智能化的未來,而將盈利的事情暫放一旁。
可惜現在的智慧交通還只是一個概念,業內普遍觀點認為,想要實現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智慧交通,至少還要等二十年。這二十年,滴滴想等,市場卻等不起,資本是逐利的,沒有人愿意為不確定的二十年后買單。
比起不斷擴張搶地盤,滴滴的首要任務應當回歸到網約車本身,這是滴滴的立足之本,將一個尚未跑通的商業模式,復制到更艱難的下沉市場和海外,顯然只是飲鴆止渴。
滴滴的突圍,更應該圍繞產品展開,思考如何為司機、用戶提供除低價以外的價值。即便網約車暫時是一筆不賺錢的生意,但滴滴龐大的用戶體量,只要加以運用,是有可能用來反哺平臺的。
在明確產品核心優勢之后,為滴滴的業務線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景入口,生活服務仍然是和滴滴契合的業務,美團解決的是去哪吃喝玩樂的問題,滴滴解決的是怎么去的問題,按照邏輯來說,滴滴的場景在美團上游,手上應該有更多關于C端消費傾向的數據。
把這部分數據利用起來,做一個出游場景下的吃喝玩樂平臺,為用戶提供延展服務,這是美團、飛豬等平臺有涉及,但都沒有垂直去做的事情,滴滴可以利用起自身資源,又不必與巨頭正面交鋒,可能遠比自動駕駛業務來得更實際。
而現在,滴滴所做的試探,每一步都是在將戰線拉長,以期在未來某個點迎來轉機,已經失去耐心的投資人,或許已經不愿意留在場上,和滴滴玩這場看不到勝算的游戲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