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份財報發布,數據背后描繪出怎樣的寒武紀?觀點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在近日發布了自己上市后的第一張“成績單”。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在近日發布了自己上市后的第一張“成績單”。財報顯示,寒武紀2020年上半年營收8720萬元,較上年同期的9799萬元下降11%。而研發投入27,739.22萬元,同比增長109.06%,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318.10%。
AI芯片的戰略重要性毋庸置疑,此前寒武紀上市時的股價大漲也體現了資本市場對芯片行業的熱情期盼。“打鐵還需自身硬”,透過此次財報的具體內容,并結合此前遞交的招股書,我們或許會對寒武紀的現在和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營收結構持續優化,未來可期的長賽道
眾所周知的是,寒武紀過去一直給人的印象就是營收增長速度快,毛利高。此前寒武紀的招股書曾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綜合毛利率為99.96%、99.9%及68.19%,這也說明AI芯片賽道的盈利能力一定是可期的。如今透過這份剛剛發布的財報,我們也能從中讀出許多新的內容。
8月27日晚間披露都半年報顯示,2019年以前作為寒武紀營收主要來源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為476.67萬元,同比減少85.07%。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上半年在該業務大幅縮減的狀況下,寒武紀仍可以將營收同比降幅控制在11%左右,足以看出其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營收的多元化。
其中,公司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為6221.81萬元,公司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為997.51萬元,主要系2020年公司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基礎系統軟件收入為1000.8萬元、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收入為12.79萬元、其他業務收入10.76萬元。
云端、邊緣端、軟件加上智能計算集群系統等,寒武紀在本次半年報中展現了更多元化的收入結構,也讓寒武紀進一步擺脫了單一客戶依賴及大客戶流失的風險。而作為一家技術公司,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寒武紀的技術實力。
此前,技術實力強悍的華為都會選擇與寒武紀合作,這也例證寒武紀的技術確實過硬,寒武紀的高增長離不開自己強大的技術支撐。從2019年起,華為選擇自研芯片,也證明了AI芯片這個賽道十分重要。
前不久A股科創板上市,寒武紀依舊能夠實現暴漲,這不僅體現了資本市場對賽道的看好,更是對“賽手”的青睞,而這主要歸結于以下幾個方面:
*從賽道上來看,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與越來越多的行業實現融合,人工智能芯片將從中獲得廣闊的應用市場。
*從賽手技術表現來看,寒武紀是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初創企業中少數已實現規模化應用的公司之一,也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全面系統掌握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研發和產品化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產品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數據中心、云計算等諸多場景。
*從未來的市場競爭來看,市場需要BAT、華為這樣的巨頭,行業也需要寒武紀這樣的更純粹的中立廠商,不會存在“既當裁判又當選手”的情況。這樣也能更好的促進AI芯片的發展,讓整個行業更有活力,創新速度加快。
如今,隨著上市,寒武紀不僅獲得了一個更加好的公眾形象,其品牌力也上升至新的階段,能夠吸引芯片行業最優秀的人才,保證持續的技術壁壘。
篳路藍縷的掘金,長期主義的堅守
投資有兩種:一種是財務投資,一種是價值投資。
曾經有投資人說過:“投芯片要么成功,要么失敗,不像部分模式創新,沒走通的可以立馬改。”
事實也的確如此,技術的故事確實比較吸引人,但由于技術落地的時間點無法確定,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長期的價值投資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更多人會傾向于短期的財務投資。
技術的路難走,壁壘才更深,長期價值更大。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技術公司,無一不是經歷多年篳路藍縷的苦行才有今天的成就的。
因此,以財務投資的思維來評判適合價值投資的寒武紀其實是有失偏頗的。確實,很多時候盈利是影響市值和資本市場態度的一個因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寒武紀不是缺乏盈利能力,它的營收并不少,毛利也比較高,之所以遲遲不盈利,是因為它把錢用在了更重要的地方。
報告期內,寒武紀研發投入27,739.22萬元,同比增長109.06%,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8.10%。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8月17日,45家科創板公司發布的半年報合計研發費用為24.14億元,同比增長15.5%,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2.81%。
如此看來,寒武紀“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以及“研發投入占總營收比”遠遠超過了科創板的平均值。
芯片行業,這種量級的研發費用并不罕見,不管是設計,還是流片,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更重要的是要從花錢的效率來看“研發投入”,而非花錢的絕對值來看。芯片行業的另一大特點是“成本前置,收益后置”,占據市場份額之前,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和巨額的可持續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從業者和投資者擁有更多的耐心,“放長線釣大魚”。
寒武紀近來的虧損,也正印證了芯片行業的發展特點。同時,為了持續研發,快速迭代產品,寒武紀短期內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這份投入,充分且必要。AI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引擎,也是技術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產業價值和戰略地位遠遠大于應用層創新,其將對智能產業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長期巨額的技術研發投入,這也是做好芯片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我們不必在乎暫時財務上的虧損。就像亞馬遜,長時間不盈利,但它做的事卻都很有價值,無論是零售,物聯網還是云服務皆是如此,這些成就了其萬億的市值。
長期主義者,不會只關注發展折線統計圖上某個點的暫時收益,而是關注整個統計圖的未來走向,一個企業要想走得遠就必須看更遠的地方,今天的技術投入,在未來將構成其最大的企業護城河。
長風破浪會有時,苦心孤詣須堅持
此前寒武紀上市時,可能也是樹大招風,出現了一些批評的聲音,主要針對的仍然是寒武紀虧損的事情,甚至稱其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如今看來,這些觀點存在很大的偏見。
事實上,寒武紀上市也只發行了10%的股份,大多數科創板的公司都選擇發行20%-30%的股權比例,寒武紀選的這10%是最低的限度,談何圈錢一說?若想圈錢,直接發30%募集80多個億不就行了嗎?可見,所謂的圈錢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至于虧損,前面我們也解釋了,而且我們看到寒武紀的投入也是有明顯回報的。除了業績方面的表現以外,專利同樣也是衡量其投入回報的一個重要指標。
據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新增申請的專利為204項,新增已獲授權的專利為110項;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累計申請的專利為1929項,累計已獲授權的專利為151項。此外,公司擁有軟件著作權5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3項。
不過話說回來,正如前面我們所說的那樣,要想在AI芯片賽道上跑出名堂,這對于企業資金實力是個考驗,而寒武紀在這一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短板。
根據英偉達2020財年財務報告,截至2020財年末,英偉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8.96億美元,2020財年英偉達的研發費用為28.29億美元。華為海思未上市,據公開報道2019年研發投入約為24.39億美元。
寒武紀處于發展初期,融資渠道相對單一,與同行業芯片龍頭企業相比,資金實力及研發投入尚具有一定的差距,它的大手筆研發投入或許更需要得到我們的包容和支持。
國內AI芯片這條賽道,需要踏踏實實干事的中立技術企業。如今的寒武紀在業務、技術等多個維度上確實成果顯著,但未來它要走的路還很長,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外界給予它更多的耐心,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寬容,而不是不顧行業實際情況的片面指責。相信隨著寒武紀未來在營收結構上繼續優化,在人工智能及AI芯片這條賽道上,寒武紀可以跑出更穩健的中立芯片企業發展模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