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水滴論”火了!楊元慶到底怎么定義它?互聯網+
楊元慶提出行業智能,AI+制造,既然互聯網正在向AI升級。
人工智能是2018年兩會最為重要的關鍵詞,眾多科技和互聯網企業掌門的建議和提案,對人工智能都有重點論述。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帶來的四項提案中,有兩項與AI有關;除此之外,科大訊飛劉慶峰、搜狗王小川、網易丁磊等企業家也從人工智能在教育和醫療垂直領域的應用角度提出方案。
其中,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關于AI的建議最為令人關注,他帶來了行業智能、智慧醫療、綠色制造、幼兒教師權益保障、加快北京建設國際化科技創新中心五個方面的建議,密集關注人工智能。
兩會上,楊元慶提出的最核心建議當屬《關于大力發展行業智能的建議》,其創造性地將行業智能論表達為“水滴論”這一通俗說法。“水滴論”這個新名詞頓時走紅,引發兩會代表和主流媒體熱議。
楊元慶表示,AI一定要和行業結合,形成真正有效的行業智能,就像水滴一樣滲透到各行各業,才能真正實現智能的未來。人工智能“水滴論”的適時出現,意義非凡,它引導AI從浮躁的空中回到實在的地面。
Gartner有一個技術成熟度曲線,大意是指任何技術都會在初期經歷一個瘋狂的炒作周期,這個時候往往不是實質應用的高峰期,只有當炒作退潮,技術才會回歸理性,走向真正的應用。
AI也不例外,這兩年炙手可熱,但是卻存在兩個誤區。其一,是過于注重消費端,忽視行業端,在英國、以色列等國家,企業級服務的人工智能項目占據整個人工智能項目的85%以上,而在中國這個比率還相當低;其二是過于注重單點的技術,而忽視了系統的場景,如人臉識別火爆,一度很多人認為AI就等同于人臉識別,智能音箱扎堆上市也是如此。
在這個時候,楊元慶提出行業智能,將AI比作水滴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個“水滴”的比喻是很貼切的,第一層含義是無處不在,AI不應該只是存在于消費端,而是應該在消費端和行業端都無處不在。之前我們提“互聯網+”,既然互聯網正在向AI升級,那么“互聯網+”也應該升級為“AI+”,AI和任何行業的結合都有可能。
第二層含義是融合滲透,AI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像水滴一樣滲透到實體經濟中,滲透到各個行業中,才能帶來價值,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前,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曾經有過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大辯論,初期互聯網思維盛行,一度出現重互聯網而輕實體的觀點。但是,后來事實證明,互聯網只有和實體結合才有價值,AI更是如此。
換言之,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會經歷一場“AI+”的變革,這種變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以制造業為例,“AI+制造”帶來的是智能制造,千萬不要認為這種變革只是在制造環節,只是什么機器人、自動化的流水線。去年12月,楊元慶就曾經針對智能制造提出,智能制造不只是發生在制造環節,而是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的制造全鏈條的智能化。
中國制造一方面面臨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低成本的壓力,另一方面也面臨美國等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的擠壓,這個時候“AI+”帶來的中國智造升級是重要的應對之道。制造業如此,其他行業也類似,在AI上中國處于和美國相同的起跑線,行業智能給中國實體經濟提供了新動能,也帶來了彎道超越世界巨頭的良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